从2000元半信半疑试水入口,到几万元满怀期待加大投入,直到最后12万元血本无归。这两天,一位自称理财经理的读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他今年血泪投资的历史。和他一样,很多投资者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包揽游戏:“投资者”侥幸地等待着自己的利润,而背后的金钱却是以收割时间为目的。
据《今日北京商报》5月16日来自受害者的不完全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0余人投资了一个名为“三峡能源”的假冒诈骗平台,被骗投资总金额达百万元。目前已有投资人报案,平台已彻底失联。
01理财小白亲自讲述被骗经历:从半信半疑到血本无归。
“我前期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整个投资过程太诱惑人了。如果我不控制,我会投入越来越多。”近两天,自称理财经理的读者王力(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自己最近的投资经历。4月初,他通过朋友介绍投资了一家名为“三峡能源”的平台,但短短一个月,血本无归12万。
王力是一个小微商人。他说平时对投资理财研究不多。4月初,他无意中在朋友圈看到朋友曝光的“三峡能源”收益图,开始心动。“我觉得利率比银行高很多,但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干脆收了2000块钱试一试。”王力说,“毕竟这只是一个App。如果是骗局,钱拿不回来,先试试水。投资有风险,但还是需要理性。”
起初,王丽半信半疑。他也咨询过身边的朋友,被告知这样的投资不靠谱。但是2000元的投资所获得的几百元的收益很快就突破了王力的理性,于是他又开始加大投资。
“虽然担心平台的真实性,但毕竟投资回报很多。”王力告诉今日北京商报记者,他投资后被朋友拉进了几个投资群。还被告知“这种平台正常的玩法是先投一笔钱,把钱还上后再拿这些利润来盈利,这样你就可以稳赚不亏了”。
因为平台发布的项目大多时间短,收益高。王力称自己的“投资”越来越冲动。“诱惑太大了。理性很容易,但其实你看看每天几千个群友的收入,大家都想跟风。一开始想看,后来控制不住自己,几万块买了。”
然而好景不长。王力告诉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从4月中旬开始,他发现平台的提现速度越来越慢,以前两个小时就能提现,后来延迟到一天。此外,4月20日,他再次发现平台每日分红暂停。虽然发现平台不对,但他已经在平台投了十几万。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投入多了以后,每天都感觉紧张。虽然我一直庆幸这个平台不是骗局,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王力说,从5月初开始,平台已经完全无法提现,之前的投资交流群也变成了维权群。群友的话题也从以前的“晒收益”变成了“数损失”,简直令人遗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李案并不少见。另一名受骗的“投资人”也告诉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平台在“跑路”前曾试图收获第二次收获:“平台额外支付5800元到用户账户,同时发布通知称系统紧急修复额外分红到账户,需要继续充值转铁蛋白
据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0多人在这个名为“三峡能源”的平台投资,其被骗投资总额达数百万元,其中多人被骗金额超过10万元。
02假冒平台被上市公司假冒:利率产品一推出就继续骗。需要注意的是,这家名为“三峡能源”的所谓投资理财公司,其实是一个山寨诈骗平台。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3月底,央企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三峡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群众举报,有不法分子冒充本公司,利用手机App、网络投融资平台进行虚假宣传,从事欺诈活动”。
三峡能源提醒广大群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合法途径规范公司的投融资活动,不会进行民间集资活动。三峡能源从未发布过民间理财产品及相关App/网络链接等信息,也未授权任何个人或单位开展上述业务,今后也不会发布此类信息或授权任何个人或单位开展此类业务。
但据投资人反映,三峡能源公司官方发声打击后,平台仍在摩擦。
一消息继续诱导用户投资,甚至推出“时利率”体验福利活动,其号称产品时长3小时,“时利率”1.1%(投资5500元一小时收益55元),三小时到期返本即刻提现。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对于该平台多次冒名诈骗有何进一步举措,北京商报记者向上市公司三峡能源采访,官方电话回复称以公告内容为准,而对于是否有更多措施,对方未给出进一步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仿冒知名公司、蹭热点用以诱导消费者“投资理财”的诈骗平台不在少数。而作为“镰刀手”的这些所谓的山寨诈骗平台,又是如何吸引“猎物”入场?主要有哪些套路?
具体来看,在宣传上,这些平台一般会以“投资新风口” “零风险”等说辞诱导投资者通过非正当渠道下载App;在资质上,平台大多自称或仿冒国企背景,甚至伪造金融许可证等材料以假乱真;另在操作上,一般都以小额高息的方式吸引投资者入场,博取投资者信任后,等待对方投入大额后再一笔“收割”。
另在操作特征上,这类平台一般打着“低碳”“新能源”等旗号,多方蹭热点引起关注;同时,平台一般只提收益不提风险,甚至以“保本保息”的方式忽悠投资者;而投资扣款一般也是通过转账的方式流向马甲公司甚至个人账户,资金存在极高风险;此外,平台还会通过“拉人头返现”的操作,诱导投资人推荐身边好友,传播面极广。
一个接一个的连环套路,受害者们直言防不胜防。
03建议加码治理整顿加大导流端、资金端监测事实上,对于这类投资诈骗平台,北京商报记者曾进行多次深度揭露和报道。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类投资诈骗现象层出不穷,原因主要是多方面的。第一,行为人会利用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的心理以及信息差,让投资者在日常生活中防不胜防;第二,主要在于信息传播渠道发展飞速,但很多信息真假难辨,就会导致金融诈骗现象的出现”。
在李亚看来,整个金融行业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金融投资方式需要依法进一步明确,同时也要做好互联网行业的监管,防止诈骗信息的非法传播。
这类理财诈骗乱象不止,后续又如何治理?李亚建议,首先,金融市场要进行规范调整。当前金融市场的投资方式很多,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投资需求。但是,随着投资方式增多,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明确合法的投资方式,进一步缩小投资风险,杜绝有骗子钻信息差的空子,进行违法金融犯罪活动;其次,互联网行业要对自己的信息管理进一步完善,严格审核网络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违法金融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另外,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更多注重对各种新型金融诈骗方式的普及,增强消费者的反诈骗意识。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则指出,整顿规范主要有两方面思路,一方面应从渠道/导流端入手,在非法金融活动高频现身的平台如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小程序等展开大力监测,并设置相应的举报机制,及时反馈、快速响应,将不良信息内容果断移出;另一方面则需要从资金流转环节入手,督促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加大账户监测,通过风控水平的提升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另对消费者,多地警方提示,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坚信“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等投资理财项目都是陷阱。不轻易点击安装他人推荐的来历不明的App。若需使用App进行投资理财,请先核实是否合法可靠。遇到主动上门的投资理财营销,务必提高警惕,或者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
文 /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