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
2016年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建立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试行)的通知》,正式建立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2017年和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港澳台除外)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进行了全面调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消保局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和经济金融最新发展形势,对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在成功完成前期测试和调研培训后,于2021年4月启动了第三次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概率比例尺度抽样法(PPS),确定3927个乡镇、街道为一级调查点,覆盖率约10%。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港澳台除外)以电子方式采集成年受访者样本数据约14万份,覆盖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和2200个县级行政单位,最终有效样本量为118775份。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比2019年提高了2.04。该报告从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知识、行为、态度和技能等角度,全面、定性地分析了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总的来说,中国居民的理财态度表现良好,在理财行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金融基础知识水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幼”仍将是金融教育的重点。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至第四部分定性分析消费者在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和金融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年龄、学历、收入、职业、性别、城乡和地区等不同维度进行描述。第五部分基于上述四个维度对中国居民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中上水平,尤其是在金融态度方面,基本的金融知识还存在差距。从金融态度来看,中国居民应急储蓄充足,对疫情下的经济复苏形成有力支撑,也是中国经济韧性较强的表现之一。从金融知识来看,公众对分散投资等基础金融知识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预期不理性,容易出现非理性投资行为。从重点人群来看,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的年龄分布呈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