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杨洋
来源|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按照“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原则,共提出了八项具体任务,包括完善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等。并努力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更深层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从《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国家政策文件一脉相承。是落实国家在金融科技领域重要政策规划的具体行动指南,为下一阶段我国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监管咨询部(研究部)主任肖翔、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从业人员丁在《北大金融评论》撰文指出,他们基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与治理的实践,结合《规划》关键词的词云图分析,系统梳理了《规划》的亮点,解读了《规划》相关任务和举措的背景和政策意义,分析了“十四五”时期。
01
强调以数据为基础,全面应用金融数据已经成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当前,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日益凸显。金融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通过推动金融数据的综合应用,日益成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1年3月,人民银行组织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推进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应用,运用数据和技术手段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然而,在推进金融数据综合应用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如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治理和应用能力薄弱、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进一步加强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和毕马威2021年针对全国214家金融科技企业CEO、创始人或业务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59%和48%的受访者认为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是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痛点。
顺应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规划》以“更充分地释放数据要素的潜力”为重要发展目标,“数据”作为关键词在《规划》全文中出现114次。《规划》围绕金融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开发和管理,从数据策略、机制建设、数据共享、数据应用、数据保护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安排,尤其是在数据共享方面。《规划》明确部署从探索建立跨代理的数据安全共享隐私计算平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数据共享和权属确定机制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
02
强调科技赋能,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金融应用更加先进和多样化。
自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纳入测试的创新项目分析,截至2022年1月底,共有150个创新项目纳入测试范围。人工智能(68%)、大数据(66.67%)、区块链(28%)、物联网(11.33%)等数字技术应用广泛。应用程序接口(API)、数字认证、云计算、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执行环境、流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5G)、分布式架构、卫星遥感、联邦学习、边缘计算、卫星定位、支付标签等数字技术。也有应用,涉及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综合金融服务、小额信贷、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支付转移等金融服务。
鉴于此,《规划》更注重科技的赋能。关键词“科技”和“技术”在全文中分别出现了101次和78次,提到了50多种数字技术,涉及的数字技术更加先进、多样和广泛,如表1所示。
03
强调整体转型,数字化理念贯穿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
根据国家网信办的数据,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
它是现代金融经济的核心。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规划》以“数字驱动”为基本原则之一,“数字”作为关键词在《规划》全文中出现了93次。为进一步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规划》强调要将数字化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化思维贯穿于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数字化业务运营、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等各项具体工作。
04
p>强调生态聚势,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建设与开放合作日益完善金融科技发展离不开多方参与、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推动金融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约有6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科技相关专业,一些从业机构已探索通过联合实验室、创新加速器、专项课题组等方式联合开展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金融科技载体不断丰富,法律咨询、知识产权、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创业孵化、市场推广、培训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逐渐健全,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科技产业集群和生态布局日益完善。
因此,《规划》将“产学研用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开放创新产业生态更加优渥”作为金融科技重要发展目标,将“构建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开放”“合作”“共享”“生态”作为关键词在《规划》全文中共出现34次。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建设,《规划》明确了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提出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搭建专业化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平台,依法合规参与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打造创新应用成果转化新模式。
05
强调“双碳”目标,绿色金融科技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新赛道
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绿色金融是服务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金融科技作为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产生的新模式新手段,在助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科技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面临基础设施、人才、标准、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挑战。
在此背景下,《规划》将“绿色低碳”作为重要原则,“绿色”“低碳”作为关键词在《规划》全文中共出现26次。在重点任务“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中强调,要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加快数据中心绿色化建设与改造,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到2025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在重点任务“加快金融服务智慧再造”中更加注重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出要打造数字绿色的服务体系,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绿色定量定性分析,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致力推动绿色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
06
强调科技向善,加快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渐成行业共识
随着金融科技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数字鸿沟、技术排斥、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金融科技伦理挑战引发广泛关注,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成为全球重要关注点。美国、英国、新加坡、欧盟等部分金融科技领先国家或地区结合实际需要,通过成立金融科技伦理组织、出台伦理规范、开展伦理审查评估等方式加强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建设。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探索建立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人民银行于2021年8月启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行业标准立项,但总体上我国在成立伦理治理组织、开展伦理审查评估等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为此,《规划》将“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伦理”作为关键词在《规划》全文中共出现18次。为进一步推进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组织、从业人员的主要任务,重点强调要加快出台金融科技伦理制度规则、探索设立企业级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建立金融科技伦理审查和信息披露等常态化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金融科技伦理自律公约和行动指南等,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